走出就业困局,大学生先从自身突围
面对就业“寒冬”,大学生该如何突围?记者采访发现,除了用人单位刚性需求下降对大学生就业造成冲击以外,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欠缺也导致他们求职时四处碰壁。
山东一所省属高校的毕业生小袁对记者说,直到找工作了,才发现个人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有很大差距。“比方说,我不善于跟人打交道,从高中到大学只知道读书,参加社会实践少,大学学的是行政管理,但学的只是理论知识,而用人单位喜欢动手能力强的,有实践经验的。所以,直到现在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。”她说。
不少用人单位反映,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是就业市场供需脱节,高校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配套,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,高校培养的学生不是社会迫切需求的复合型、实用型人才,毕业生在动手能力和知识储备等很多方面都没有达到用人单位需求。
另外,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,很多大学生上大学后失去了目标与追求,缺乏个人学习和发展的动力,不能结合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对大学生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,导致就业求职时个人综合素质、专业实践能力等方面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,在找工作时才追悔莫及。而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的眼高手低、没有责任心、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问题,都让用人单位很头疼。
相反,一些主动适应市场需要锻炼自身能力、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在金融危机之下也不愁找不到饭碗。在山东省举办的几场综合人才招聘会上,很多企业提出党员、学生干部、“三好学生”、奖学金获得者优先。而一些经常参加社会实践、具有一定沟通能力、协作能力、吃苦精神的大学生,也受到用人单位青睐。
据济南市职业介绍中心负责人介绍,如今用人单位的人才消费理念更加理性务实,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、再学习能力、吃苦和敬业精神。与之相比,一些大学生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相适应。
山东建筑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李峰认为,要破解大学生就业难,一方面,高校要积极面对市场需求进行学科结构、教学模式调整,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应未雨绸缪,打好知识基础,多参加社会实践,只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竞争力,找到合适的工作并不难。